拔罐后的颜色代表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有无数种答案,因为影响颜色深浅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 皮肤的颜色; 肌肉的类型(脂肪多少、松紧程度等); 穴位的敏感度(也就是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不同而有所差异…… 不过,从临床的角度来说,引起色彩差别最直观的原因还是在于“邪气”的性质。 这就像是一个标准题库一样,各种症状都有,只要找到对应题目就能得出答案。 在《中医诊断学》教材里,将常见的色脉症归纳为10种: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涩脉、紧脉、缓脉。 而这10种脉象中,绝大多数都能够在拔罐后得到反映——当然,这个“多数”也并非百分百,毕竟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
比如在治疗颈肩综合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时,往往能够看到在局部皮肤上出现暗红色的血点或瘀斑,这是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这些部位的病症多为气滞血瘀所致,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痧像”。 如果是在夏季,还可以观察一下拔罐后的“出痧”情况,如果能快速消除,说明体质较好,如果持续不退或者时而消褪、时而明显,就说明体质偏虚弱,寒邪比较深积。 另外,由于体内病变的不同,有的病灶区域形成的痧色会有浓淡之分,这其实也反映了疾病在体内的浅深程度。 在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在前胸、后背出现的“痧色”有深有浅。这时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以及舌脉象来进行诊断鉴别。
1、正常拔罐,一般罐印为暗红色、紫红色。这表明皮肤组织器官、经络功能正常、畅达,代谢平稳,没有瘀滞,也没有邪热之气和寒凉之气,属于正气罐。
2、如果拔罐后的罐印为深紫色或者紫黑色,这表明皮肤组织器官、经络有瘀阻、瘀滞,属于瘀血罐。如肌肉扭伤,在扭伤部位拔罐,就会出现瘀血罐。这样的罐印,多发于腰部、四肢,而较少出现在背部。
3、如果拔罐后的罐印为暗淡无光的灰色、灰紫色,这表明皮肤组织器官、经络虚寒,有寒湿内蕴,寒滞,属于寒湿罐。如体质虚弱,背部督脉拔罐就会出现这样的罐印。
4、如果拔罐后的罐印是深紫、紫红,散在的、片点或斑点,这表明有血热之象,多发于背部和四肢。
5、拔罐后如果出现紫红、紫黑、鲜红点,斑片,有时也会出现水泡,这属于湿热夹瘀之症。多发于四肢和腰胁背部。
6、对于久病、重症和虚弱病人,如果出现血瘀之状或寒湿征象,这是正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脏腑、组织器官虚乏之象,应该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调理脏腑,行气活血,温阳通脉。
7、罐印发紫或紫黑,多为体质虚弱、年老体弱或素来营养不良、贫血的人,在这些部位拔罐后,都容易出现。对于紫红色或紫黑色罐印,可加刺血放血3-5毫升,配合隔姜灸拔罐,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8、拔罐后的罐印,如果由紫红色转为鲜红色,这表明病变好转,经络疏通,气血畅达,症状减轻或消除,疾病痊愈。
9、拔罐后的罐印如果鲜红、鲜紫,多为新病、实证和体质壮实的年轻人在头部、背部、上肢拔罐出现。对于鲜红、鲜紫的罐印,配合刺血放出3-5毫升血液,外搽搽剂,包扎,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祛风止痛。
10、如果拔罐后出现大水泡、水泡群或大水泡群,这是由于拔罐时间长,火罐口过烫,烫伤皮肤,或是患者体质虚弱,过于消瘦之故,应该及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再用紫药水搽,外用无菌敷料包扎,3天1次,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