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作用有哪些方面?
1,礼节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是发生在特定场合的,由一定形式、程序和内容的礼表示尊重他人的一种行为准则;而礼仪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礼仪规范。 简言之,礼就是制度规定+道德约束,仪是外在的形式体现,两者缺一不可。
2,从内容上看,先秦文献提出的“五礼”——冠礼(成人礼)、婚礼、凶礼(葬礼)、宾礼(外交礼节)、军礼,已经涵盖了现代社会的交往礼仪。汉代将“五礼”细化为“三礼”——吉礼、嘉礼、军礼,并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五礼”体系——祭祀之礼、朝觐之礼、宾客之礼、婚姻之礼、出生死亡之礼等。这些不同形式的礼仪,反映的是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交往需求。
3,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常常用巫术来解释自然现象,于是产生了原始崇拜,祭祀祖先神灵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智慧不断被激发出来,对自然界的认知不断加深,巫术礼仪逐渐被科学知识所替代,但祭祀祖先的神圣性却在漫长的岁月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而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每逢重大节日或家庭重要成员生日的时候,摆上佳肴美酒,点燃两支蜡烛,面对空杯子敬酒祝辞,这已经成为许多家庭表达亲情的重要仪式。这种具有特殊感情色彩的礼仪,是对先人感恩致敬的一种独特方式。
4,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貌、礼仪等相关知识体系,那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可见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约束作用。 礼仪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一种基本的规范和准则,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它的存在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有序而和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力量,是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提醒人们“应该怎样做”,警示人们“不应该怎样做”,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并能形成一种社会习惯。
教育作用。礼仪本身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蕴涵着丰富的、广泛的社会道德内容。由于礼仪的具体内容来自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共识和约定俗成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刻的蕴含和实践基础,因此易于被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人们在自觉遵守和遵循礼仪规范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继承其内在的道德规范,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这种寓教于礼的教育形式,潜移默化、不讲而行,使人们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协调作用。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彼此之间的关系有时也难免会有些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果都能讲礼仪,都能以礼相待,以礼待人,以礼行事,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就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可见,礼仪是人们在交往中行之有效的润滑剂。
沟通作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们在需要获得他人帮助的时候,如果能以礼相求,以礼待人,以礼推人,就能形成融洽、友好的气氛,有助于拉近双方距离,有助于建立彼此的感情,有利于对方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要求,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和沟通情感的目的。在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重礼守礼,有利于国与国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和睦共处。